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干部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农村发展的政治保证和农村工作的基础。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作为乡上的组织干部,我认真查阅资料,走访干部群众,对乡机关和部分行政村,采取听、谈、问、查、看等方式,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全面的调研。
一、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及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党支部11个,建制村9个,村民小组87个,农村党员320名。目前有乡机关干部7名,事业干部12名,其中有3人借调县级部门工作;从今年村“三委”换届选举情况看,换届选举产生村“三委”干部44名,其中党员有40名,占91%;年龄结构方面:“35岁及以下”3人,“36岁至45岁”11人,“46岁至59岁”28人,“60岁及以上” 2人。35岁以下干部仅占6.8 %。村书记平均年龄为49岁。文化程度方面,大专以上 1人,高中3人,中专4人,初中及以下36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有7名,占16 %; “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6人,占村三委干部比例为14 %。
二、我乡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乡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乡党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我乡立足实际,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扎实开展了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建立教育平台,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以乡镇平台、党员服务中心和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站点为主,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提升干部素质。二是是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灵活性。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县领导每年到挂包镇为农村基层干部上一次党课,乡党委政府每年至少组织开展2次以上党员干部上党课。并开设“流动课堂”,组织党校教师、专家、先进典型代表等送教上门,扩大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训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大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了全乡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突出优化结构,增强党员干部活力。乡党委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贯穿始终,选好配强村“三委”班子。一是立足自主培养。鼓励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致富能手、军队复员人员、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积极参加村干部的竞选和家乡建设。将条件具备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安排到村干部岗位,条件不具备的可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夯实人才基础。二是抓好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三委”班子成员配选,对年老多病,能力较弱、思想不坚定等情况的,进行调整调配和教育提高,选好配强村“三委”班子,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抓好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工作。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研究制定了《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工作生活补贴、养老保险等待遇。大学生村干部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结构,有效地提升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全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三委”成员得到优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增强了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三)健全完善机制,激发干部干事激情。一是实行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考核、监督约束、待遇保障、政策激励“五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二是实行典型带动机制。利用广播,电视,展板,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实行帮扶指导机制。乡党委班子领导干部确定联村工作制度,建立工作联系点,同时与各村党组织书记结成帮扶对子,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帮助提高工作能力,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积极联系县级机关和帮扶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帮互助活动。通过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机制,大大激发了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近年来,全乡农村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把为农服务作为己任,积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问题。坚持做到“为了百姓干,带着群众干,发动社会干”的实干精神,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当前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应该说,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来看,目前农村基层干部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有的农村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村班子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有的村班子对投资上新项目缩手缩脚,怕决策失误,成为“历史罪人”。部分经济相对薄弱的村班子悲观情绪严重,有的过分强调地理条件等客观原因,面对无资金、无项目、无人才的情况一筹莫展,无所作为,认为“上级不帮助,本村经济永远翻不了身”;有的认为“上级要求太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有的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落后,与当前的形势不相适应。有的农村干部仍然沿袭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工作的随意性和人治化倾向与法制性不相适应。一方面表现为一部分农村干部不能自觉利用党纪国法和村规民约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的利用行政法制的手段对群众的利益和行为进行调整,要么遇到难度较大的工作就采取强硬的手段,要么对其放任自流,结果造成农村基层工作的不良循环。
3、有的村村级后备干部的管理与培养机制不完善。有的村对后备干部的管理与培养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有的村经济条件偏差,村干部工作缺乏吸引力,导致后备干部来源匮乏;有的村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有备无用现象叠加;有的村对后备干部的选拔程序不规范,抢着报名与无人问津现象并存。村级后备干部的管理与培养的不完善,必然影响农村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4、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还有一定的路要走。实践证明,有了现代的民众,才有现代的民主政治。实行村民自治和村级民主选举后,由于村委会及村委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而村支部及支部书记只是党支部内部若干党员选举产生的,这时的党支部的领导地位,以及支部书记的权利,因缺乏广泛而直接的民意基础而受到制约。虽然我们在支部选举中实行了“两推一选”的办法,但个别村还存在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分设的现象。如何处理村民自治和党的领导关系,还需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要做。
5、部分农村干部思想观念的更新程度滞后于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有的农村干部思想观念还偏于保守,视野比较狭窄,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缺少开拓和开放意识,不敢涉足新领域,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发展新产业,而是老守田园,安于现状。部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观念还需加强,特别是有的农村干部当选后“一年稳、二年干、三年等选”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新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和开拓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核心。农民要致富,关键要建好党支部,尤其要选好党支部书记。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处在最基层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去落实。班子选好了,“一把手”选住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就有了希望。为此,我们在选人上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一大批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人脱颖而出。特别是在选配支部书记方面,要打破“老实人”、“本分人”的传统观念,选那些富有开创精神、想干事、会干事、真干事、不出事,并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担任村支部书记。提任支部书记选人的面要广、路要宽,不拘一格。可以从种、养大户或农民经纪人中有能力的党员中选任,也可以从外出打工、有管理经验的人员中选任,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2、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凝聚民心,树立威信。农村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宣传引导、示范带头作用,善于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引导群众积极向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尤其是要组织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效益好的农户,通过现场交流,示范带动,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到有看头、有学头、有盼头。要注重搞好市场供求和农副产品价格信息服务,解决好一家一户开拓市场能力弱、掌握市场信息少的问题,牢牢把握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的结合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选准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使本地优势产业壮大、延伸、增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变领导农业、指导生产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生产,积极搞好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协调联系,根据市场前景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认真考察选项,搞好协调,兴办集休经济实体。通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树立自身威信,夯实群众基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搞好村级后备干部的管理与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是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才补充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在选拔方式上,要坚持村级组织推荐与镇党委考察相结合,坚决防止村级组织随意指定现象的发生;在标准确定上,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注重村级后备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能力化,加快推行“大学生村官”工程;在选拔数量上,要保持每村2至3名后备干部常数,并实行动态管理;在选拔对象上,要注重从复退军人、回乡青年、务工经商者等当中选拔,并把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与此有机桔合起来;在培养使用上,要坚持认真培养、敢于使用的原则,把村级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总体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后备干部到镇(办)站所任职,到急、难、险、重岗位锻炼。同时,还要坚持备用结合,当村干部出现缺额时,及时把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充实到村干部岗位上来。
4、正确处理村民自治中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要正确认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必须明确,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活动,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村民自治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达到预期的目标。要规范村级工作的决策程序:第一步,提出决策意见;第二步,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将修订后的决策意见,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并形成决议;第三步,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决策意见经过讨论后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要规范村级有关决策会议的职能和议事规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依法治村。对于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设的村,要完善村“三委”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村委会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党支部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工作制度。
5、农村干部要树立“不惹事、不怕事、要干事”的观念。所谓不惹事,就是要坚持依法办事,防止工作方法单一、简单、粗暴而激化矛盾。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对农村干部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村干部要清楚的掌握,与农村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白什么能做,什么是不能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政策法律规定。要善于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工作。所谓不怕事,就是要直面矛盾和问题,不推诿、不扯皮、不躲闪。现阶段我们面临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艰巨任务,多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也多,情况复杂、困难巨大,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农村干部要学会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所谓要干事,就是要坚持干事创业,防止无所作为,更要牢牢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头创业致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要牢记宗旨,勤政为民,从每一件具体小事做起,为群众搞好服务。力争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真正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